走进"港口人""公交人"家庭 听他们讲述行业变迁故事 行业公交文明也日新月异

  记者(右)正在听马隆(中)和其父亲老马(左)介绍码头是走进如何一步步提升的 。

  记者(右)正在听姜艳(左)及其母亲夏雪丽(中)分别讲述自己的港口故事公交故事 。

  乘着改革开放的交人家庭讲述时时彩开奖时间计算【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春风 ,厦门港从曾经的听们支线小港蝶变为世界集装箱强港;公共交通从曾经屈指可数的公交线路拓展到400余条 ,公交车型更新换代,行业公交文明也日新月异。变迁

  今年是走进改革开放45周年,厦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港口故事“港口人”“公交人”作为经历者和见证者,交人家庭讲述有的听们在码头上目睹港务的发展 ,从原来的行业手扛肩挑 ,到如今的变迁智能化作业;有的则切身感受厦门公交的变迁,从汽油车、走进柴油车  、港口故事天然气车 、交人家庭讲述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到如今的纯电动客车  。

  本期家访,记者走进港口码头维修工以及公交人家中,通过他们的时时彩开奖时间计算【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回忆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城市的变化。

  从手拿扳手到敲键盘

  父子都是码头“医生” 见证港口智能化蜕变

  ●出镜人物 :马隆 ,28岁 ,厦门海润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电气维修工;父亲老马 ,64岁,码头机械维修工退休

  ●地址:湖里区和通里

  ●心愿  :见证码头进一步飞速提升的同时,希望自己始终保持初心。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 图/记者 卢剑豪)“第一次参加专业类比赛,还能从高手如云的赛事中脱颖而出 ,真的是既高兴又意外!”马隆一边激动地和记者分享,一边从客厅的抽屉取来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港口装卸机械电器修理工职业技能交流赛获得的三等奖奖杯和证书。

  父亲老马小心翼翼地接过证书向记者展示 ,满脸笑容地说 :“为儿子感到骄傲  ,比赛现场考核的电脑编程 、模拟量数据分析等等,他每天都花很多时间研究学习 。”让老马最有感触的还是港口码头飞速发展 ,进入智能化运作后 ,码头“医生”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他在职期间相比 ,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老马举例说 ,1993年 ,他从港务工程调至海天码头工作时,泊位大多还在建设中 ,堆场内的集装箱装卸主要还是依靠正面吊 ,而码头工人的形象基本上都是手拿扳手、长年累月在室外露天作业 。“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听父亲讲在码头工作的故事 ,还曾幻想有朝一日能加入其中呢!”马隆说 。

  因为感受到马隆对于机械的兴趣及些许天赋,老马在儿子进入中专学习时就建议他选择港口机械专业。2013年,在老马退休的前一年 ,毕业后的马隆如愿成为父亲的“同事”——同为码头机械维修工,只不过供职于不同的码头 。

  马隆回忆说,彼时的厦门港已与小时候父亲讲述的模样大相径庭,现场机械高耸,一排排集装箱码放整齐,橡胶轮胎门式起重机(俗称“轮胎吊”)已进行“油改电”改造  ,大大减少了碳排放量 。

  “一开始 ,我的工作还是比较偏机械类的维修保养工作 ,幸运的是除了有师傅为我答疑解惑,还有父亲‘支招’。”让马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  ,有一次在维修发动机时,因为构造比较复杂 ,一颗肉眼看不到的小螺丝被摆放在一个极其特别的位置,他用了近两个小时才把螺丝拆下来。回家后 ,第一时间和父亲请教再遇到类似情况,怎么提速呢 ?父亲的回答让他至今难忘:“肉眼看不到 ,就用手去感受,然后再用扳手不断进行尝试 ,几十种尺寸的螺丝分别使用什么工具都记录下来,通过日常积累经验并不断总结,就能逐步高效完成工作了 。”

  后来,随着码头规模的扩大以及设备的更新 ,尤其是全国首个传统码头全流程智能化改造项目在马隆所供职的海润码头正式试投产 ,他的工作内容也逐渐从机械类维修转为电器维修,但父亲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一直影响着他 。

  老马忍不住感慨道:“同是维修工作 ,当初我们主要是靠体力劳动,现在是脑力劳动啦!”简单来说,原本老马需要在现场完成的监护,现在马隆远程利用摄像头原理做监护就能达到效果;老马常用的工具是扳手,马隆每日接触的则是电脑编程 、参数数据等等。对此,老马仍不忘交待儿子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码头的维修工作始终事关安全生产 ,一定要负责认真 ,马虎不得。”

  从汽油车到纯电动公交车

  一家三口都是公交人 亲历鹭岛公交变迁史

  ●出镜人物 :姜艳,42岁,厦门市快速公交运营有限公司(简称“厦门BRT”)第一车队办事员;母亲夏雪丽 ,68岁,公交驾驶员退休

  ●地址  :思明区莲前西路

  ●心愿 :愿家人身体健康,厦门的公交事业蒸蒸日上 !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 图/记者 卢剑豪)“这张照片里的驾驶员就是我母亲,那一年她39岁……”近日 ,姜艳坐在客厅沙发上,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家里保存着的“公交记忆”。母亲夏雪丽笑着说:“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公交人,有技术员  、驾驶员,还有后勤人员。”

  姜艳说 ,那年 ,12岁的她跟随父母亲举家从安徽搬迁至厦门,彼时,父亲作为技术型管理人员加入厦门公交 ,而有着14年公交车驾龄的母亲依然从事驾驶工作 ,是厦门第一代巾帼文明线(2路车)的驾驶员  。

  夏雪丽忍不住感慨道:“当年 ,镇海路往博物馆方向可谓是窄路上坡起步的代表路段 。”她解释说 :“在坡道上等红绿灯前后,一手握着方向盘 ,一手拉着手刹 ,右脚在刹车和油门之间得实现绝对的自由切换,既担心车辆后溜撞到后车 ,也害怕油门踩太多撞上前车 。”

  “不过,这些都难不倒我母亲!”姜艳一脸骄傲地介绍道,母亲一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从被质疑个子不高开不好车,再到面对泥土路 、狭窄路等路况不好的情况,她都不曾轻易退缩 ,在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的同时,还会不断摸索、练习,直至自己具备过硬的技术。

  1997年左右,夏雪丽驾驶的公交车也从一开始的汽油车更换为柴油车,不仅驾驶位配备了电风扇,座位前方原本嘈杂无比的发动机也调整到了后方,车厢环境更安静 、空间更大了 。再后来 ,夏雪丽还开上了空调车 。“我小时候很喜欢专门等着坐母亲的车 ,跟着她从起点坐到终点站签单 。”姜艳坦言 ,因为父母亲都是工作狂 ,她曾抱怨过他们陪伴自己的时间太少 ,不过 ,越长大越明白,安全无小事,父母亲的职业需要他们尽全力守护乘客的安全 。

  在夏雪丽看来 ,女儿在2009年进入公交系统之后 ,从长途汽车站站务员,到BRT链接线一线调度员 ,再到厦门BRT第一车队办事员 ,工作中都颇有她当年“不服输”的精神,一直尽力做到最好,从未听她抱怨过辛苦或者劳累。

  在姜艳看来,工作内容虽然听起来较为繁琐 ,但与母亲当时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相比,现如今的公交人是幸运的  。对此 ,夏雪丽感叹地说 ,过去岛内只有20多条公交线 ,现在已有400多条公交线了 ,覆盖岛内外所有区域 ,售票从专人卖票到刷码乘车、站牌从铝皮板到电子屏、车辆从通道车到纯电动公交车,作为厦门公交发展变化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很是荣幸!

娱乐
上一篇:《遇见未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开幕式主题曲MV出炉!
下一篇: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